2008年F1赛季已经开锣了,但在本篇截稿时还没有,所以这里尚无法提供任何开幕站的分析,但可以藉此机会先来探讨一下今年车体上最明显的差异……
看到标题,你会以为本刊都没人校稿吗?出身英文系的笔者(键盘者)当然不至于连Hello都拼错(就算不是英文系的也不该拼错),接着你看到刊头那张座舱图又是什幺鬼──这正是F1自2018年起强制配备的座舱防护系统Halo,由于它的位置是围绕在车手的头部周边,彷彿神像或圣像的头部光轮(halo),故得名。我不知道这项设备会否令车手变神圣,但起码确定的是会让他们的生命价值更神圣。

去年当F1赛车利用自由练习时间测试Halo的效果(当然不是测试碰撞效果,那是实验室的事,赛道上实验的是视觉效果)时,车手一开始也不习惯,而且它的外观也丑爆了,但以去年的赛车来说,Halo还是额外加装的东西,而今年的赛车在设计时已将它整合进去、再加上施以车身相应的配色,看起来已经浑然天成得多,但进出仍然不易。当然,大部分人现在还没有看习惯,Mercedes领队Toto Wolff甚至说如果手上有电锯,他会想直接锯了它!

严重影响赛车设计
2018版本的Halo在视觉上是没那幺突兀了(至少看不太出来它是另外加装的东西)、也流线多了,但这几根圆柱体仍然会严重破坏座舱周边以及上方引擎进气口的气流,前者会让整个后半部车身的气流顺畅度为之改变,后者会减少引擎的进气量,这些都是牵一髮动全身的东西,设计师在修整车身线条以及调整引擎性能时皆须列入考量。FIA准许在Halo上方2公分以内的範围安装翼片以减少乱流,因此今年各队的Halo上都可以看到单层或多层的扰流翼。

被Halo牵一髮动全身的还不只以上所述,Halo本身的材质是在钛合金内芯之外包覆碳纤维,单体重量约8公斤左右,再加上与车身接合的配件以及接合处补强的措施,全车总重量因此增加约15公斤,这已经明显提高车身重心,兼且今年规则的车重下限733公斤只比去年多了5公斤,这等于是要车队自己想办法去消化余下的10公斤,锱铢必较的F1赛车已经彷彿扭乾的毛巾,如果零件减不掉那幺多、又不甘心高于车重下限,最后还是得要车手去瘦身。

强大的冲撞防护力
回头再看看刊头那张座舱图展现的车手视线,如果前上方有东西飞过来,车手看得到吗?你根本不用管有没有东西飞过来,反正Halo会帮你挡住!真的什幺都挡得住?依照公布数据,Halo能够承受15吨的质量冲击,换算等于一部伦敦双层巴士飞过来也不要紧──这不是我掰的,是FIA保证的──若要我来换算,那即便是其他19部赛车全体一起往你的座舱飞过来(会有谁这幺顾人怨?应该是卫冕冠军吧!XD)都没问题。

以FIA从提议到定案的仓促期间而言,Halo在一定程度上是急就章的产物,甚至在多种方案中择此的过程也很草率,加上是由单一厂商统一製造提供、且一支价格将近3万美元,很难不令人怀疑案情并不单纯,或许它的发展仍不完备,而FIA希望「早用早享受」,以避免明明已有方案却因为尚未施行而在赛道上又生遗憾,因此儘管Halo还有进步空间、或甚至根本不是最终方案,但只要确实能降低伤亡率,就不枉我们暂时先忍受它在美观上的争议。王以平
大部分人现在看Halo还不习惯,Mercedes领队Wolff甚至说如果手上有电锯,他会想直接锯了它!





